众所周知,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我国空军、海军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我国未能在1950年左右完成解放台湾省的目标。然而,随着抗美援朝的结束,问题也随之产生:既然朝鲜战场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为什么我国仍未能成功解放台湾省呢?
1953年7月,朝鲜战场上的交战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抗美援朝战争以我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此时的台湾省已经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在台湾经过了三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克服了当初进入台湾时与当地原住民的摩擦,部分原住民也开始接受并融入国民党的治理。同时,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也进一步增强,使得国民党能够在台湾省稳步发展经济与军事力量。特别是在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作为一位极力反对共产主义的人,他给予蒋介石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军事援助方面。
而我国在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士兵和装备损失惨重。为了恢复经济、提升军力,国家亟需时间与资源进行建设,这也引发了有关是否应趁机攻打台湾的讨论。陈毅提出应动用五个军攻打金门,毛主席也决定采取“由小攻大、逐岛解放”的战略,彭德怀则制定了1955年1月解放金门的计划。然而,经过仔细的评估,毛主席、朱德、陈毅等高层领导人认为,鉴于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急需恢复,因此决定将台湾问题推迟,暂时放弃进攻计划。
展开剩余70%但紧接着,1954年蒋介石为了确保得到美国的长期保护,提出了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想法。该条约旨在使美国军队在台湾的驻扎合法化,这无疑是一种对我国领土主权的公然侵犯。对此,我国迅速做出强烈反应,发起了两次惩罚性的炮击,明确表达了警告。然而,1954年12月2日,美国依旧与蒋介石签署了这项无效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中规定,当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周围海域遭遇“军事进攻”时,美国将提供协防。值得注意的是,条约对“周围海域”的定义模糊不清,而且并未明确提及金马地区,这意味着金马地区若遭到攻击,美国可能并不会提供帮助。
美国此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抗美援朝中吃了大亏,害怕再次卷入战斗,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台湾省从我国分裂出去。对此,毛主席提出了“边打边建”的策略。1955年3月,毛主席制定了“分两步走”的解放台湾计划:首先解放台湾周边岛屿,然后再解放台湾岛。然而,由于第二步需要更长时间进行准备,第一步未能立即展开,计划的落实也因此有所延迟。
然而,1955年4月24日的万隆会议后,我国的对台政策发生了转变,提出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省”的新方针。那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而“和平”与“发展”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流理念。我国不愿再与台湾同胞发生冲突,因为在此之前,许多台湾民众并不愿意与大陆为敌。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在台湾挑拨离间,试图破坏我国领土的统一。为了避免美国破坏局势,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表态:“中国愿意尽可能采取和平的手段解放台湾省。”我国提出,若美国撤出台湾海峡,愿意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给予台湾省高度自治的权利。
然而,蒋介石并未对我国的和平提议表示认可,仍然梦想着“反攻大陆”。美国不但没有撤出台湾海峡,甚至拿出了核武器威胁我国。尽管我国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始终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因此,当蒋介石和美国过于挑衅时,我国也会动用军事手段。1958年8月23日,我军对金门展开了新一轮的炮击。这一次的炮击与以往的警告不同,规模大幅升级,450多门大炮同时开火,造成了大规模的炮击战。
这次战斗中,国民党军队的火力被我军持续压制,蒋介石急忙向美国求援。然而,美国此时并不敢介入,仅派遣飞机和舰艇在金门周边巡航,最终撤退,留下国民党军队孤立无援。美国随后向蒋介石提出了“放弃金门、撤军”的建议,显示出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即让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脱离中国控制。但蒋介石依然不愿意放弃金门,他仍期望借助美国的力量进行所谓的“反攻大陆”,而不是主动妥协。
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了美国的险恶用心,指示军队:“只攻不登、单打双不打、只打沙滩无人区。”毛主席的目的在于:“将金门、马祖留给蒋介石,既能保持我们与国民党的距离,又能破坏美国‘以金马换台澎’的阴谋。”毕竟,金门距离大陆仅有2公里,一旦金门被我军攻占,那么我们与台湾岛的距离将增加至225公里,这样的距离让国民党军队的反击变得更加困难。由于炮火主要集中在无人区,双方并未造成较大损失,甚至出现了节假日时不再开炮的情况,战事逐渐趋于平缓。
1958年的炮击给了蒋介石不从金门撤军的理由,也让美国在这一问题上进退维谷。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随即《共同防御条约》被废除。美国军队从台湾省撤出,我军也停止了对金门的炮击。
发布于: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