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这两天,一篇博士论文致谢刷屏了。
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作者称自己来自小山村,小时候曾跟父亲挖过煤,经历过两次高考,19岁考上专科,一路专升本、考研、读博,最终拿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7月18日,北京工业大学发文称“他的求学路,让无数人看到坚持的力量”。
在论文致谢的开篇,作者这样描述曾为生存和求学打过的各种零工:“上海电子厂的车床工、焦作化工厂建筑工地绑钢筋,邯郸高速公路铺沥青,晋城的煤矿上扛炸药,鄂尔多斯的煤矿干掘进,学校里的面食馆、饺子店、各种炒菜,提桶清桌子……”文中还穿插着求学路上的一些回忆:本科室友送的裤子,是他现在“仅有的两条裤子中的一条”,到了研二才有了自己第一部电脑……没有滤镜、没有精修,没有戏剧性的转折,这个曾满身煤灰的跋涉者,坦然地细数着自己的过往,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唤起了人们的共情。
而在这种艰辛背后,更打动人的是他面对困境时那股坚定往前走、向上爬的心劲儿和毅力。“挖煤小子”的经历,也让很多人联想到黄国平穿越贫困与孤独成功逐梦后的博士论文致谢,想到清华学子庞众望从逆境中奋起、以科研报国书写青年担当…这些普通人的逆袭故事,是“奋斗改变命运”的生动注脚,给无数人带来激励。
在很多自媒体鼓吹“学历贬值”“躺平文化”的当下,“挖煤小子”等奋斗者用实际行动蹚出了一条道路,给“起点决定论”“寒门难出贵子”等论调有力一击。他们的经历传递了积极的人生希望:“失败”的起点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此定格,只要你肯拼、愿熬,命运的转机或许就在前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致谢中,作者对过往的苦难只是轻轻带过,余下的大半篇幅都留给了他人——导师在他没钱吃饭时资助生活费,本科同学赠他手机,女友照亮他“孤单的单身生涯”。整篇文章中,他没有流露出任何自我悲悯,相反却一直抱有感恩之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逆袭之路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和身边人的托举。这份感恩,让他在漫长黑夜中记住了星光的存在,从而更坚定地选择生长的方向。
当这篇致谢火爆全网后,“挖煤小子”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提到自己“不喜欢用苦和难来形容事情”,在寄语年轻人时,也表示“迷茫和焦虑没有任何用处,吃饭就好好吃,睡觉就好好睡,明确了方向,就死打硬拼去深耕。”简朴的话语里,透露着阳光而不内耗的生活态度——“人生不用想太多,只需要真刀实枪地干!” 在尘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让他与一些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悲情叙事划开了界限,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蓬勃生命力。
如今,“挖煤小子”已回归平静的生活,但那些被他的故事所点亮的心灵,仍在传递着奋斗不息的精神火种。从地下矿井到北京工业大学,从室友赠予的衣物到工学博士服,这条用十余载走通的路,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深远的道理:奋斗或许不能保证我们走向“巅峰”,但足以让每个普通人,在各自命定的海拔上挺立成峰。
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